作者: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科学系 李川,何登菊,牟洪民,马姗,姚俊杰
摘要:为了解几种常见中草药对大鲵水霉病的治疗效果,对患水霉病大鲵进行了中草药治疗。结果显示:大黄和五倍子药液对水霉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大黄浓度为0.4g/L,即用量为大黄干品400g/m3水体时,对水霉菌有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大鲵;水霉病;中草药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淡水鱼类及大鲵等淡水水生动物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生动物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通常引起水霉病的水霉菌主要是属于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健康的鱼体对水霉病的侵袭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水霉病通常容易感染机械性损伤致使皮肤或粘液层被一些腐败菌等侵染后,皮肤未能及时愈合或粘液层分泌异常的鱼体。水霉菌动孢子成功附着后,分别向相对方向长出内、外菌丝。内菌丝向肌肉层里分泌蛋白酶破坏皮肤和肌肉,同时向内生长扩大病灶面积并负责为菌丝吸收营养;外菌丝向外不断生长产生动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及有性生殖器并释放动孢子和休眠孢子。
以前用孔雀石绿治疗水霉病,效果较好。继孔雀石绿等一些致癌、有毒、高残留的药物被列为禁用渔药后,治疗水霉病有效药物较少,且受伤鱼体之间容易相互传染,也使得感染水霉病的水生动物死亡率相对较高。中草药提取于自然并保存了其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绿色药物。其毒副作用小、低残留、能全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兼具营养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还具有来源广、成本低、药效长、使用方法简单等优点。我们用中草药对大鲵水霉病的防治进行初步地研究,希望能给大鲵水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病鲵患水霉病大鲵来源于贵阳市一家大鲵养殖场。
1.1.2中草药药液的制备从中药店买来五倍子、紫草、黄柏、木香、黄连、大黄、丁香七种中草药干品各100g。分别称取8g加入1000mL水中,煮沸15min后保温15min,然后用纱布滤去药渣,经过浓缩后的药液约为500mL,用瓶装密封,低温(4℃)保存待用。
1.2方法
1.2.1有效药物筛选用8只小水箱分别编号为1~8号并加入2000mL自来水,在1~7号水箱中分别加入上述七种药液25mL,轻晃摇匀,8号箱中加入25mL自来水(作为对照组)。然后在8只水箱放入已感染水霉的大鲵,每天换水换药一次,一周后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大鲵的感染部位。
1.2.2最佳药物浓度筛选将筛选出的有效药液,分别设置3个合适的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每天换水换药一次,处理一周后观察。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物对水霉菌抑制效果
镜检结果表明,大鲵所患水霉病的水霉菌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种类。
健康大鲵体表皮肤外有一层粘液,粘液有保持体表湿润和一定的抗菌作用。对照组患水霉病大鲵病灶处体表皮肤消失,肌肉裸露,上面附着灰白色长短不齐的絮状物,长的菌丝可达3cm左右。五倍子和大黄组菌丝较短,未观察到新菌丝和生殖动孢子,肌肉裸露处无新裸露延伸。其他组菌丝状况和对照组差异不大。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见表1),7种中草药药液中,相同浓度下,只有大黄和五倍子药液对水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他5种中草药药液效果不明显。但无论是大黄还是五倍子在该浓度实验中对水霉都没有绝对的杀灭性作用。
注:肉眼能够明显看到灰白色水霉菌和对照组的水霉无差别统称为“明显”,若肉眼看不见或比对照组少为“不明显”;取水霉菌或疑似水霉菌的丝状物在显微镜下检查与对照组的水霉生长状况无差别视为“正常”,而与正常水霉菌生长有差别或生长受阻为“不正常”。
2.2有效药物浓度的筛选
针对大黄和五倍子两种药液,设置了3个浓度梯度实验,结果见表2。显微镜下,在25mL、50mL大黄药液组,水霉菌丝变细的很多,且无动孢子囊、厚垣孢子囊和藏卵器等,特别是50mL大黄药液组最明显,菌丝基本消失,裸露肌肉正在愈合,而100mL大黄药液组效果差些。在五倍子药液组中,大鲵水霉感染部位菌丝都变少,三个组间区别不明显,且效果不如大黄组。
3小结
经本次初步探索,对大鲵水霉病治疗效果最佳的是大黄,最佳浓度计算值为:(8g/500mL×50mL)/2L=0.4g/L,即用量为大黄干品400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