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注意保温。雏雉由于出壳时体小,绒毛稀短,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抗寒能力差、容易感冒和拉稀,影响其生长发育或造成死亡。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最初几天育雏室温度要高一些,一般维持在32-33℃。随着其生长发育,温度可逐渐降低,通常每周下降2-3℃,到4周龄后维持23℃左右即可。
二要保持干燥。雏雉喜欢干燥、怕潮湿。一般1-7日龄的雏雉要求相对湿度60-70%,一周后相对湿度可保持在50-60%。室内湿度太大,可勤换干垫单;如湿度过低,可在火炉上放置水壶烧开水,以产生蒸气增湿。
三是光照要合理。合理的光照可加强雏雉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雏鸡在1-2日龄可采取24小时光照,但灯光不宜太亮只要让鸡能看见吃食即可;3-14日龄除夜间喂食开灯外,白天一般不开灯,以利雏雉休息;15日龄后,如天气暖和可增加阳光照射,以便杀菌防病。
四是密度应适宜。鸡群的密度过大,育雏室内空气浑浊,易感染疾病,雏鸡吃食拥挤,影响生长发育;鸡群密度过小,房舍及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育雏成本提高,影响饲养效益。雏雉适宜的饲养密度:一般1-2周龄,每平方米可饲养30只左右,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每周可递减5只。到7-8周龄时,每平方米可饲养8-10只。
五要科学饲喂。雏雉出壳24小时后即可开食喂料,但开食前应先喂给饮水。通常先用万分之二高锰酸钾溶液让雏雉自由饮水,以清洗肠胃,后几天可在水中加入5%的红糖或葡萄糖,以利于雏雉对蛋黄的吸收。开始喂料时,可将小米或玉米碎粉加适量的鸡蛋黄蒸熟(半熟亦可)待冷凉搓碎后撒在塑料布或白纸上,让雏雉学习啄食。出壳15天内的雏雉,每天要喂5-6次(白天4次晚上1-2次)15日龄后逐渐过渡到4次,每次喂料不宜太多,做到少给勤添,同时要不断地供给清洁饮水,水中可适量加入维生素抗生素等。
六要做好防疫。雏雉常见的疫病主要是白痢、球虫病和鸡新城疫。3日龄时,饲料中添加0.3-0.5%磺胺药物,预防白痢病。7-10日龄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10-20倍稀释鸡新城疫Ⅱ系疫苗给雏雉滴鼻,每只1-2滴预防鸡新城疫。20日龄后,每200只鸡用10万单位青霉素拌料一次喂完,连喂3天,预防球虫病和鸡出败,45日龄后每只鸡再注射一次100倍稀释的鸡新城疫Ⅰ系疫苗0.4毫升。此外,鸡舍要清洁卫生,用具要天天清洗,定期消毒。鸡舍出入处要设消毒池。同时也要注意做好防鼠、防火、防盗等工作。
(来源:《现代农村报》2004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