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一:放养蟹种"有毛就是鸭"。部分蟹农由于鉴别优质蟹种的水平不高,特别是对小规格蟹种识别不准,容易购回劣质蟹种,其后果一则是成活率低,二则是养成的蟹商品规格小,品质差,卖不上好价钱。因此,蟹农在购买螃蟹苗种时,可通过技术权威部门代购或请技术专家帮助鉴定,或者直接到有关知名度较高的蟹种繁育场购买。在蟹品种上以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为最佳。
误区之二:放养蟹种数量越多越好。有些养蟹户总以为只有种苗放得多,就不愁没产量。去年本镇有个养蟹户,在60亩蟹塘里放养了30万只五期幼蟹和2万只扣蟹,每亩放养量高达5300多只。结果成蟹规格平均每只仅有60克左右,最大的也只有100克左右,价格很低。内塘养蟹合理的放养密度为每亩500-800只,且规格大小要一致。
误区之三:"清塘寡水"也养蟹。一些养殖户的蟹塘里几乎没有种水草,主要靠投喂饵料,这既加大了养殖成本,又容易败坏水质,而且不利于螃蟹生活栖息。如果在蟹塘里栽培一定数量的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既可为螃蟹提供良好的生活栖息环境,又可以为螃蟹提供丰富的优质饵料,还可以吸收蟹塘中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改善水质。
误区之四:只要有蟹种、有饲料就不愁没产量。我镇有一位姓陈的外来蟹农,去年在放养蟹种前,未清除蟹塘野杂鱼,加之管理不善,跑了部分成蟹,结果50多亩蟹塘只捕得几百斤蟹,却捕得了300多公斤黑鱼,最大的黑鱼个体达三四公斤重,一年算下来,亏本4万余元。因此,蟹农一定要多学习科学养蟹技术,实行科学养蟹。
误区之五:只要有蟹就不愁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对农副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后,无论什么农产品,都必须达到无公害要求,都要通过质检部门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因此,在养蟹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服务部门的要求进行养蟹,不断提高成蟹品质。
(来源:《当代农业》2002.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