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子有不规则红褐色斑点?
XX同志:
您好!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根据您所描述的症状,引起的原因很多,如肥水管理不当,病虫为害等。可能引起的病害有:
一、褐斑病。花生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柄、茎杆亦可受害。被害叶片初现黄褐色小斑点,与黑斑病不易区分,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褐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直径4-10毫米,较黑斑病斑为大,斑正面黄褐色至深褐色,背面淡黄褐色,斑外黄晕宽大而明显,斑正面病征不明显,仅隐约可见薄霉层。叶柄、茎杆病斑呈黄褐色、椭圆形。总之,褐斑病在病斑的大小、颜色、黄晕和病征方面均与黑斑病明显有别。
1、鉴于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故应注意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实行多个品种搭配与轮换种植,防止因品种单一化和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而造成品种抗病性退化或丧失。
2、在栽培管理上,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植株稳生稳长;整治排灌系统,雨后清沟排渍降湿。
3、药剂防治。喷药预防控病宜抓早治和连续治。在用药上可选喷农抗120的2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600-800倍液等。连喷2-3次或更多,隔10-15天一次,交替使用。
二、锈病。花生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柄、茎杆、子房柄、荚果均可受害。下部叶片先发病,叶正面初现针尖大的黄色小点,相应的叶背面则现稍隆起的黄色疱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疱斑明显隆起,色泽加深,终致表皮破裂,散出锈色粉末,此即为本病病征(病菌夏孢子堆)。严重时疱斑连合成斑块,叶片焦枯,远望如火烧状。
应采取换种抗(耐)病品种与栽培防病为基础,喷药预防控病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换种抗(耐)病高产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做好品种提纯复壮工作,防止长期大面积品种单一化。
2、加强栽培管理,创造有利植株生长、不利病菌侵染的生态环境。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整治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等。
3、及早处理秋花生病藤和落粒自生苗,以减少菌源。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控病。应于初花期开始定期检查植株下部叶片,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封锁。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粉3000倍液;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或40%三唑酮多菌灵1000-1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75%百菌清(1:1)1000倍液,2-3次,隔7-15天一次,前密后疏,交替施用。
三、斑枯病。花生斑枯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之所以称为早斑病,是由于其在田间的出现通常比褐斑病还早。此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通常比黑、褐斑的要大,病斑形状也多样化,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向下向内扩展,形成较大的不规则或锲状斑,斑中部灰褐色,有的现褐色轮纹,斑边缘深褐色,外具黄晕。后期斑面散生许多小黑点,此即为本病病菌有性子实体的子囊壳。病叶枯死部常达小叶1/3-3/4以上,呈焦灼状。
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喷药预防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重病地区和重病田宜实行轮作。
3、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和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合理密植;收获时彻底清园,收集病残体烧毁。
4、及早喷药预防应于植株开始封行或花针期,至迟于见病初期就动手喷第一次药(常发地区还可提前在齐苗后、至开始发棵时喷第一次药)。药剂除参照防褐、黑斑病用药外,还可试用40%氟硅唑(福星)和腈菌唑乳油6000倍液,连喷2-3次,隔10-15天喷一次。
四、炭疽病。花生炭疽病主要侵害叶片,以植株下部叶片较多发生。病斑多自叶尖、叶缘始,呈半圆形或不定形,褐色至暗褐色;后斑中部灰白色,斑面常现轮纹。后期斑面上现散生、针头大小黑粒,湿度大时小黑粒转呈朱红色小点,用放大镜检视,还隐现黑色刺毛状物,此等病征分别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及刚毛。本病与斑枯病在病状上有时不易区分,但如能从病征上加以比较,当看到刺毛状物或朱红色小点时,就可确诊为花生炭疽病。
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喷药预防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重病区注意寻找抗病品种。
2、重病区提倡轮作。
3、播前连壳晒种,精选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70%托布津+70%百菌清(1:1)可湿粉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粉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
4、加强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整治植地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
5、结合防治其他叶斑病及早喷药预防控病。除结合黑、褐斑与斑枯病进行喷药兼治外,对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还可选喷80%炭疽福美可湿粉6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粉6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25%应得悬浮剂1000倍液,2-3次,隔7-15天一次,交替喷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